【编者按】“青衿之志当擎云,奋楫扬帆始见真。”在南昌交院的求索长卷里,总有这样一群追光者:他们在自习室的灯光中雕刻时光,在图书馆的闭馆音乐里收藏星光。那些被晨曦见证的演算纸、浸透月色的笔记本,终将化作青春最铿锵的勋章。为定格这段淬火成钢的奋斗轨迹,学校特推出【“研”路生花】人物专栏。这里没有速成秘籍,只有披荆斩棘的足迹;这里不渲染苦难叙事,只展现破茧成蝶的坚韧。本期让我们走近人工智能学院安文博的考研征程。

(融媒体通讯社 邹坚报道)安文博,人工智能学院2021级软件工程4班学生。以初试第一、总成绩第一的佳绩成功上岸东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专业。
以清晰目标锚定航向
“清晰的目标,是前行路上最明亮的灯塔。”安文博的考研规划,早在大一便埋下伏笔。在专业学习中,他逐步明确职业规划与学术追求,坚定了考研深造的决心。谈及目标院校的选择,他的考量兼具理性与魄力:“东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学科实力突出,与我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。”

备考前,他对目标院校的历年拟录取名单、专业压分情况做了充分调研,还主动联系学长学姐获取资料、请教经验。他始终认为,选择院校既不能好高骛远,也不能妄自菲薄,“取法于上,仅得为中,取法于中,故为其下。”冲刺“211”高校既是对自我潜力的挑战,更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。面对软件工程与电子信息专业繁杂的知识体系,他毫无退缩,深知数学和专业课是理工科考研的重中之重,于是制定详细学习计划,专注总结题型、回顾错题,把每道题都当作进阶的阶梯,为实现目标默默努力。
以叁点一线筑牢根基
备考日子里,安文博的生活被宿舍、食堂、自习室叁点一线填满。为保障学习时长,他暂时搁置健身习惯,常常学到深夜。长时间伏案让他近视加深、腰酸背痛,体重也增加了30斤,但这些“代价”从未动摇他的信念。
他有自己的“备考秘籍”:政治学习善用碎片化时间,吃饭时与同为考研党的女友互背肖四肖八,睡前听课程,等电梯时刷小程序巩固。英语坚持每日背30-50个单词,让词汇积累贯穿全程。他常说:“找个学习搭子很重要,相互鼓励和监督能让备考不孤单。”更重要的是,他从不被他人进度干扰,始终按自己的节奏扎实推进,“学会多少”远比“学了多少”更关键——这份清醒,让他在繁杂的知识点中始终保持稳扎稳打的学习节奏。

以坚持和韧性完成蜕变
考研路上,焦虑与自我怀疑是常态。尤其进入10月后,“能否上岸”的担忧时常困扰着安文博。武忠祥老师“少年的书桌上没有虚度的光阴”这句话,以及研友“怕和焦虑改变不了结果,行动才是关键”的鼓励,成为驱散阴霾的光。他深知,考研的难度不在于知识本身,而在于能否保持认真的态度和持久的坚持——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复一日,终会在某天让人看见坚持的意义。上岸后的他感慨:“考研不仅是知识的较量,更是与自己的博弈。无数次自我怀疑中,我学会了坚持与自律;攻克难题时,我收获了成长与自信。”这段经历,让他收获的不仅是研究生资格,更是掌控人生节奏的能力。
从规划清晰到执行到位,从对抗焦虑到实现突围,安文博的故事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:所有光鲜的结果,都始于“一步一个脚印”的铺垫。那些在书桌前熬过的夜、在错题本上写下的字、在放弃边缘选择的“再坚持一下”,终将成为托举梦想的力量。愿这份“以志为灯、以行作笔”的坚韧,能激励更多南昌交院学子在逐梦路上,既敢立高远之志,更能行踏实之路,让青春在为理想拼搏中绽放璀璨光芒。
责任编辑:梁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