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编者按】学脉绵长,菁英璀璨;征程万里,薪火相承。在学校砥砺奋进的漫漫征途中,一代又一代师生薪火相传,以“自强 厚德 求实 创新”的校训精神为指引,在时光长卷中镌刻下坚实足迹。这些优秀校友,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璀璨勋章,他们带着母校赋予的智慧与力量,在各自的领域披荆斩棘、建功立业,书写着属于南昌交院人的辉煌篇章。为凝聚校友智慧,传承榜样精神,激发在校学子志存高远、博学笃行的豪情壮志,学校精心打造【校友风采】专栏。在这里,我们将一同走进优秀校友的世界,聆听他们的成长故事,感受他们的拼搏精神,汲取他们的奋进力量。同时,我们也诚挚欢迎各级校友组织、广大师生校友积极提供优秀校友事迹线索,让我们共同挖掘更多动人故事,让榜样之光在校园中熠熠生辉!本期与大家分享李飞飞校友的故事。

(融媒体通讯社 董颜报道)李飞飞,智能制造学院2019届机制专业毕业生,现攻读四川大学材料专业博士学位。
回望在母校机制专业的本科时光,李飞飞始终保持对专业的热爱。课堂上,他系统学习理论知识,筑牢学科根基;金工实习、课程设计等特色实践环节,锤炼了他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;担任班级团支书的经历,更培养了他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。这般全面历练,赋予他扎实的专业素养、过硬的抗压能力与清晰的统筹意识,更在王伟院长(现任学工处处长)的悉心引领,以及赖丽军老师备考期间的温暖陪伴下,点燃了他深耕学术、继续深造的热忱。

2019年,李飞飞成功考取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学硕士研究生,实现了从机械专业到材料专业的跨越。于他而言,这并非学科的割裂,而是专业逻辑的自然延伸——二者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,转向是为了更聚焦于“如何让新型材料高效服务于机械系统智能升级”的探索。怀揣“服务国家重大需求”的信念,李飞飞投身于国家急需突破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研究领域。面对科研难题,他展现出非凡的韧性与跨界思维。在攻坚“晶界扩散提升磁体性能”课题陷入瓶颈时,他大胆跨界,向化学领域寻求合作,创新性引入有机酸表面修饰技术,最终攻克了扩散深度不足的难题。这段经历让李飞飞明白:科研遭遇瓶颈时,跨学科的“他山之石”往往能打开新局。成果上,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《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》发表两篇JCR一区论文,授权一项发明专利,获中国稀土年会优秀口头报告、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。
2022年,李飞飞踏上更高学术平台,成功考取四川大学材料学院攻读博士学位。进入博士阶段,他面临着更高标准的要求与自我突破的挑战:推动实验室的“高性能”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可量产的“低成本”产物,聚焦高丰度稀土替代战略,解决国家“稀土平衡利用”的问题。对他而言,博士阶段的核心挑战在于弥合实验室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鸿沟。他深入调研,精准把握产业痛点,学习工程化思维,将成本控制与稳定性保障纳入研究考量。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,更是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的重塑,对推动稀土领域的创新成果真正落地至关重要。标志性进展上,李飞飞参与完成4项专利。
回望成长历程,李飞飞深情感谢母校的培养。师长们给予的温暖支持,至今仍是他前行的力量源泉。母校严谨的治学态度、扎实的实践培养模式和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,为他铺就了通往稀土科研高地的坚实基石。对于正在母校求学的学弟学妹,特别是怀揣科研梦想的后来者,他送上真挚寄语:“专注所爱,以赤诚之心奔赴属于自己的璀璨星河!”同时,他也期待更多南昌交院学子在各自深耕的领域绽放光彩。
责任编辑:梁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