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记者团 杨毓敏 高欣报道)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已圆满结束。在这场脑力与体力比拼的竞赛中,我院师生付出了许多,在继上一届优异成绩之后,今年又获得国家二等奖一个,省级一等奖、二等奖、三等奖各两个的辉煌战绩,开创了学院学科竞赛新的里程碑。为此,我们采访了连续四届指导我院数学建模大赛、基础学科部老师——梁海峰,给我们讲述辉煌背后的故事。
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,也是设计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。2011年的比赛有全国33个省及新加坡、美国、伊朗的125所院校19490队的近6万名学生参加,是历年来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。面对强手如云的比赛,如何在短短3天激烈竞争中胜出,成为梁海峰、罗时治、尧雪莉、柳炜升4名指导老师苦苦思索的问题。
如何选好参赛选手和做好赛前培训,是赢得比赛的关键。赛前,指导老师对参赛队员进行了严格选拔,通过全院数学建模竞赛初步挑选50多名同学,然后通过近一个月的培训从中选出了柳鹏、戴小新、李晓明等30余名优秀的种子选手。对于队员间如何组合,如何发挥最佳效应,都直接考验着指导老师的水平。荣获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的柳鹏、戴小新、李晓明小组,就是赛前在指导老师精心挑选下临时组队的。原先与戴小新同组的成员因故退出培训,梁海峰等指导老师果断地将戴小新与柳鹏、李晓明叁人重新组建了一支团结协作、配合默契的队伍,从而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潜质,赢得了比赛的胜利。
为备战九月份的比赛,梁海峰、罗时治等指导老师每年放弃了暑假休息时间,不辞辛劳赶到学校来为大家讲课,课余时间去网上和省里的图书馆为大家搜集资料。并克服高温带来的影响,带领参赛选手精心准备比赛。为让选手们有更安静的学习环境,指导老师更是把自己的办公室让出来供参赛选手使用。按规定,学校的办公楼晚上十点准时断电,但为了让同学们可以一直在便利的环境下学习,梁老师及时向学院领导反映,获得支持,为备战比赛的同学全天供电。不仅如此,学院计算机中心,图书馆资料库也都为选手们做好准备工作。
在培训中,为提高同学们对数学建模的兴趣,便于大家理解,指导老师梁海峰常常运用数学记号来描述事物的模型和建模的案例,如“怎样存钱才能获得最多的利息”“神七飞天,如何安排监测点”“交警抓小偷”等来激发和吸引大家对数学建模的关注,指导他们如何为大赛作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。
在基础学科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,我院数学建模代表队取得历届最好成绩。在队伍选送率为2﹪情况下,我院参赛代表队从一千多所高校的2万个团队中脱颖而出,有两只队伍送往全国评比,柳鹏,李晓明,戴小新小组一举夺得国家二等奖。此外, 我院代表队还获得省级一等奖、二等奖、三等奖各两个。
“九层之台起与垒土,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”。 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不仅来自选手们的不懈努力,更有指导老师的辛苦付出和汗水和点点滴滴的积累。面对四年建模的优秀成绩和每年的优秀教师等荣誉,指导老师梁海峰说:“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,奉献出我所有的知识,发现同学们的潜质,是我的职责所在。”
责任编辑:李铃